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布会产生怎样的问题?过去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对区域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是渐变式的,有一定的滞后性,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快。
人类发展过程中,要友好地利用技术,使技术尽量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按照热力学规律,化石能源使用过程都会造成浪费,造成二氧化碳等污染。
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告诉学生,物理不是干巴巴的,不是光背诵一些公式。比如美国要关闭tiktok,幸运的是这事没有发生。薛澜:颠覆性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如何看待其中的风险? ▲ 薛其坤: 风险问题是和颠覆性创新同样重要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产业需要机器人,但是能给机器人编程的人才很缺乏。早期可以教一些基本的知识,之后让他们逐步参与进来。
这些能量到达地球表面,相当于每秒向地球辐射500万吨煤的能量。当然,物理实验、物理论文写作,是不能用情感来影响结果的。在实际科研活动中,学术自由与社会干涉总是平衡在某个点上,同时对学术共同体施加内外两方面的影响。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此时,无论对于学术共同体,还是整个社会,都将为控制科学运行付出更大的成本。否则,外界对学界失去信心,不相信共同体的内部控制,只能转向外部的干预。这样的案例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绝非危言耸听。
争论之一是: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是否需要外部社会控制的介入? 支持者认为,目前学术不端行为非常严重,仅靠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自我控制机制,已难以奏效。反对者认为,处理学术不端涉及专业问题,外行对此很难窥得堂奥,因此最好是学术的事情学界了,专业的事情专家干。
学术共同体想要自治,首先就要搞好自律自查。如果对学术不端行为不闻不问,甚至觉得很正常,共同体就需要反省自身的自律状况,而不是一味排斥外部的社会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家规划科学成为当代科技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传统的科学自由观念面临全新的社会形势。要提倡和完善健康的学术批评,如学术刊物上留出一点相关版面。
无论是学界内部控制,还是社会外部控制,都有诸多细节机制要不断地及时完善。科研诚信的共同体规范,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共同体内部得有相应的自查自治机制。此时,可以说是学术生命被判死刑,某些学术丑闻的事主甚至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共同体之所以成为共同体,必须有一整套通行而有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和行动规则。
社会给学术活动一定的自主权,是因为科研的专业性决定了:适度学术自由能更有效地促进科学发展。学术共同体健康发展,离不开一套自律自查自治科研诚信的办法,在实践中动态落地,并且要行之有效。
如果学术不端真的完全失控,社会干涉不仅必要,而且应该强力介入。最近的社会热议,很多关注的是学术共同体内部控制的问题。
粗略地说,中国科技从落后到逐渐领先,完成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的根本性转变,主要是最近20多年的事情。理论上说,类似的学界行规既不是党纪国法,也不一定明确成文,很多时候却更严格推进科技计划表格精简,解决科研经费报销繁,减少科技计划检查,促进科技信息共享。现在强调不唯帽子。很多已经当了院士、当了教授的高水平科学家,实际上他们当初在做科研的时候,可能没有今天这些帽子。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王志刚指出,注重科研人员的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要坚决扭转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不良倾向,着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激励更多科研人员主动投身科研事业,潜心开展科学研究。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科技部定期和不定期地听取科研人员的一些意见、建议、诉求,通过座谈会和主动调研等方式,及时和他们沟通,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他们的获得感能够最大化。
二是破除科技人才称号与评价结果简单挂钩的做法。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2/26 17:01:29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科技部:破除科技人才称号与评价结果简单挂钩 中新网2月26日电 国新办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会上介绍了国家在改革科技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包括开展四唯清理行动、破除科技人才称号与评价结果简单挂钩的做法、为科研人员减负等。
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唯一的标准,就走向了问题的反面,走向极端了,所以这里强调的是不唯,但是我们还是提倡,年轻人刚开始搞科研的时候,能够写论文就是好事,高水平的科学家应该提供高水平的论文,但论文一定是自己科研活动的结晶。这里讲的唯论文,这个唯是因为把它作为唯一的标准了。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在破的基础上加快构建符合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科技界作风学风建设,强化科技工作与教育工作的统筹衔接,完善细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基础。近年来,坚持这样一个思路,以科研人员为中心,依靠科技人员,服务创新主体,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
三是为科研人员减负,要减轻负担,让他们专心搞科研,政府更多的是服务,而不是去干扰。今后中国的科技、人类的科技都是要靠年轻人的,如果唯帽子,对人才脱颖而出是很大的一个约束,在这一点上,一定是看科研活动、科研成果,而不是看帽子,更不能简单挂钩。
一是开展四唯清理行动。并且根据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不同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对科研人员要营造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一些科研生态和服务的方式。
这些改革都是通过一些小切口,能够产生对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实实在在的减轻负担和针对性的服务。在各部门、各地方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科技人才制度改革和评价都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科研人员的获得感也在增强。
论文本身是好东西,搞科研活动,在研究阶段,有新的发展、有新的规律总结的时候,当然要发表论文,把科研成果固化下来并且和同行进行交流。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分类评价工作,以评价为指挥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来进行评价。去年一些调研显示,科技部开展的科研人员减负七项行动,获得了很高评价,在各项改革中间反映良好的程度也是排在前列的。王志刚强调,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在整个创新驱动、在科技发展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各项研究的主体,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具体就是构建以信任为前提、激励和约束并重的人才政策体系,坚持分类评价,坚持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重大问题的实效来进行评价,同时也提倡小同行评价。王志刚称,下一步,将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部署,持续深化改革,坚持改革为了科研人员,坚持改革依靠科研人员
这里讲的唯论文,这个唯是因为把它作为唯一的标准了。三是为科研人员减负,要减轻负担,让他们专心搞科研,政府更多的是服务,而不是去干扰。
现在强调不唯帽子。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